Faye
Leong
《The 9 fridas排練筆記》

攝於 2016年 九面芙烈達
排練筆記1:
從丹田去看,去聽。
感知自身,空間與對手。
找到每個念頭與每個肢體的發生與累積,不談情緒情感,不談詮釋,不談效果。不談,不代表沒有。不生產它,讓它發生。
從'外而內'的運用在表演,我時常交叉使用,但在肢體及感知上下手並引導著這麼細的,我倒第一次遇到。相當amazing helping the acting.
排練筆記2:
演員要找到那個「即是」又「非是」的「之間」狀態。
演員在台上不完全是角色人物Frida , 也不能說不是她。
同時並存。
你同時在問自己是不是她?你在自我觀照,當下在劇場裡自我對話。
演員跟角色同時存在了即近又遠的真實性。
排練筆記3:
保持傾聽。傾聽自己的話語,話語是什麼時候跑出來的?怎麼進行?如何結束?那一呼一吸之間的空隙,在那剎那,它是如何發生了?
聽著它出現,聽著它帶給自己的驚喜。
Dalailama :
" 當你在講時,你已經知道了。但當你傾聽時,你讓自己有機會學習。''
排練筆記5:
當你還沒有很深入地進入細節的表演或行動執行,
或許你會以一種比較非深入連結,而是片面的解讀,以陳腐式的表演先混過去
但
馬上被看出來!馬上被打槍!
當不確定,情愿回到基本的覺知與感知,也別急著給出假裝新鮮的效果
當頭棒喝!
排練筆記6:
慢慢建立了表演的譜,
但別被他框死了,每次還是要有機地探索它,什至可以有所變化。
排練日記7:
週六導演個別看診,(因為此戲有許多獨白),
其中有一段,我詮釋的比較把自己假設在情境裡,較自然的表演時,導演說:「dont make it too personal 」
很有趣。在表演裡,很多時候我們努力personalize 事情。
但,他認為這樣就會把要討論及分享的議題,縮小了。
回想起排練初期,導演引導某演員的獨白時,有類似的狀況。
同樣的台詞,兩種狀態的演譯,確實很不同的觀/聽体驗。
較personalize 的表演,我作為觀眾會抽離地觀賞她的詮釋與表演,享受演員的消化及投入的本領。
較非personalize(用他的導引如聽自己的字,覺察身體的感知等)的路徑,我會與演員傳遞的語言,和有空間的情感,一同想像,一同陷入每個字句其中。
後者同步感很強。
被直接包進事件裡的感覺。而非在框外欣賞等待著被某演員投入体現帶來的迴旋打動。
很微妙!表演真的很奇妙,導演有時會說:「坦白說我無法給於答案,那裡頭很複雜,每個人或許有他的機制」
意識放在那裡多一點少一點?
不全然是10 比0的比例,裡頭的機器是很精密在運作的。
進入Post Dramatic 的劇場年代,身邊的朋友都在找這種新書寫体的表演,有人注入很多肢體來讓大量文字經由肢體表達,有人什至做太多,看圖說故事的圖解表演;而Philip 的策略:內動多外動少!這策略如何還待觀者的回饋。但一定比看圖說故事的有效。